竹的國際視野


領域:產業資訊 / 日期:2018-06-28

摘錄自臺灣竹會電子報雙月刊(2014-2016) 
原著/林雅茵、徐暋盛、姚仁寬、林秀鳳、汪大雄、蔡毓玲、楊淵龍
摘錄整理/林雋雅

在鄉下成長的人常對竹子有特別的情感,竹子與農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防風林到農田作物支撐、燒火煮飯都用到竹子。60-80年代,竹產業作為重要經濟來源,在竹山和關廟蓬勃發展,然而隨時代變遷產業轉型,農村沒落的同時,竹林、竹製品也從生活週遭消失,常民對竹子的感受越來越少。竹產業在缺乏需求動力下,逐漸停頓腳步,沒落了。
與之相對,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許多國家窺見竹子的環保特質,視之為潛力無窮的素材,近年竹產品貿易由東南亞逐漸向歐美市場擴張,產值已超過15億美元。這一波竹潮流,臺灣雖然反應不快,但也慢慢熱絡起來。由政府到民間單位,越來越多愛竹人投入臺灣竹業復甦。當中藉由國際交流刺激促進國內產業發展,是讓臺灣竹業重生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世界竹會

世界竹組織(World Bamboo Organization,簡稱WBO)亦簡稱世界竹會,是對竹子有共同興趣的個人、商人、培植與利用竹子的非營利社團、協會等世界各類團體聯合而成的組織。世界竹組織承繼IBA、INBA及各國竹相關機構,每3年在世界各國舉辦一次世界大會(World Bamboo Congress,簡稱WBC)。大會宗旨為提供全球性的互動平台以促進與竹相關的基礎研究、實務應用、產業推廣、慈善計畫等,讓政府機構、企業主、非營利組織、學者專家、建築師、設計師等,均能藉由直接的網路串聯與資訊技術交流而彼此認識乃至進一步合作,透過竹子這種綠色資源實現社會與環境正義。1985年,由前身IBA舉辦第一屆IBC(International Bamboo Congress)後,持續至今已辦理十屆世界大會。今年(2018年)8月,將於墨西哥哈拉帕舉辦第十一屆世界大會,並有望在2020年於臺灣舉辦第十二屆世界大會。

二、韓國經驗:從生活到產業的整體建設

第十屆世界竹會於2015年在韓國潭陽郡舉辦,標語為「以竹許一個更綠的未來 (Bamboo for a Greener Future)」,潭陽郡政府自2012年起設置專案辦公室,預計投資經費145億韓元,實際參訪人次104萬人,包含約5萬國際訪客。在此活動前,潭陽郡以建設世界竹產業重鎮為目標,已歷經十數年的努力。

(一)綠竹節Damyang Bamboo Festival,看見持續耕耘的力量

潭陽郡位於韓國境內竹林分佈的最北界,自古即有竹文化及竹產業。竹子在韓國主要作為生活器用,而近代工業發達以來亦曾經歷竹產業的沒落。崔亨植郡守致力於復興竹產業,以建設潭陽為世界竹產業重鎮為目標,據此發展縣政定位。其一建設潭陽為生態城市,特意保存周邊竹林,俾使中央平原農田地帶與市區舉目所望皆竹,並有低密度開發與低樓層限制。其二以竹產業和竹文化為發展主軸,軟硬體兼施,配套措施完善,如竹公園設置已成為民眾重要的休憩空間,更因韓劇偶像明星以此作為電影場景,遊人絡繹不絕。又如每年竹醉日前後辦理綠竹節(Damyang Bamboo Festival)以竹為主題塑造市容景觀,動員全民參與,傾全力提供遊客一套食衣住行育樂通包的全竹饗宴。

韓國潭陽竹子節活動慶典,自1999年開始,至2014年已舉辦十六屆。慶典在每年5月3日前後舉行,活動內容有竹製的各種生活用品、樂器、裝飾品的展示會、竹劍大會、搭乘竹筏、射竹水槍、射竹弓箭、用竹籃捕魚、製作竹筒酒、製作竹扇和裝飾品等各種體驗活動。也準備音樂會、默劇表演、竹製品宣傳館等,可一覽潭陽地區的風土民情。慶典活動的成功,來自活動本身用心規劃,以及更重要的是持續辦理,潭陽把竹子節訂為最重要的節慶,每年在固定時間舉辦竹子節已邁向第十六屆,讓潭陽竹子節成為全國性重要慶典活動,為地方帶來大量觀光收益。



圖1、(上左)博物館裏的竹園  圖2、(上中)竹文化體驗村裏面的韓屋  圖3、(上右)竹公園與林下的茶樹
圖4、(下左)竹燈籠隧道  圖5、(下右)綠竹節裏的竹扇匠師

(二)2015竹博覽會與第十屆世界竹會Bamboo for a Greener Future

在行之有年的地方性竹子節基礎上,崔郡守向外爭取主辦第十屆世界竹會,同時進一步擴展舉辦高度曝光率與商業價值的2015竹博覽會。竹博覽會配合「在竹林中找到未來綠世界」之展覽主題(A green Future Found in the Bamboo Forest),在竹博會內興建竹博物館、無形文化財傳授館、竹主題公園、竹遊憩施設、及竹製品販賣場所等。以「療癒與體驗」為主軸,希望大眾通過參觀博覽會感受竹子綠色未來的價值,在竹林的香氣深深陶醉下度過美好的時光。博覽會介紹六項竹林的價值:生態、文化藝術、藥理、產業、觀光旅遊、環境改善。

生態面向,主題館將竹林的生態價值與環境教育緊密扣合,透過竹子實體展示根系生長特性以及在永續環境中扮演的角色,更以3D實境影片將竹林生態投影於地面,讓知識傳遞跨越年齡層及語言限制。銜接主題館與國際館的戶外庭園,以不同竹種創造曲徑通幽的引導步道,更安排竹編搖籃與竹管躺椅讓人悠閒駐足,處處可以看到綠色設計的理念。

文化、藝術面向,主題館展示傳統到現代竹工藝領域發展出的各式生活與藝術作品,邀請登錄為無形文化財之工藝師現場示範。並以樂器為主題邀請各國提供影音展演與對應的竹樂器展出,增加國際訪客共鳴。此外,在綜合體育館演出BAMBOO SHOW主題秀,以3D動畫將竹子與鳳凰的古老傳說配合舞台上的主角串聯成精采聲光秀,以文化結合科技提供不同層次體驗。大型竹鳳凰公共藝術亦作為主題象徵佇立於入口,成為顯眼地標。

產業面向,竹博覽會提供產業的多元視野與商機。主題館運用貼近現代生活的竹產品,並介紹相關研發範疇,引領人們重新認識竹子作為永續材料的趨勢。商業館則以韓國竹產品銷售為展出目的,以實質的商業行為促進潭陽竹產業的經濟效益。國際館展區則提供各國竹相關產品的觀摩交流。臺灣在國際館由工藝中心與工業技術研究院代表參展,工藝中心展現臺灣設計的創新力與藝術性,是展場最為精緻的展出。工業技術研究院呈現的則是臺灣在竹材六級化產業中的創新研發與商品化成果,如健康產業中的竹醋液、竹炭相關產品、美顏產業的面膜/保養品、營建產業的竹建材……等。

觀光旅遊面向,竹綠苑以無屋頂展場的竹林生態體驗為訴求,服務需求由竹構設施提供,由竹林與竹材料共同建構一個尊重自然、綠色永續的生態旅遊價值。也因為刻意維護的竹林生態特色,讓多部電視與電影選擇於苑內拍攝場景,讓潭陽的竹鄉意象廣泛被國人知道,甚而成為吸引韓流觀光客的賣點。竹綠苑外,竹林在景觀上的運用也結合苗圃解說整體規劃為竹博物館外部空間的休憩資源,周邊並有無形文化財的工藝師現場示範與竹製品的展售店面,是一微型三生(生態/生活/生產)產業展示的呈現。
潭陽不僅尋找竹的產業價值,更有意識地形塑竹林生活中的健康、休閒、生態、美學價值,活用當地竹子自然資源來提高地區形象,吸引旅遊人潮來到潭陽進而帶動潭陽各產業的發展。





圖6、(上左)2015南韓潭陽世界竹博覽會會場入口  圖7、(上右)BAMBOO SHOW主題秀
圖8、(中左)孟宗竹全竹大餐  圖9、(中右)通往展覽會場橋樑上作為點飾用之竹編品
圖10、(下)竹綠苑公園內陳設之竹設施

三、臺法交流:時尚工藝培植需根植於生活文化

2007年工藝中心打出時尚工藝,結合設計師與工藝家一同創作出當代意象的工藝設計。並在2008年時以「Yii」品牌帶著這些時尚工藝作品至巴黎參展,大受歡迎,其中代表著臺灣味很重的竹工藝設計,更是歐洲關注的焦點。自此,臺灣的竹找到新的生命火種。2009年起,法國設計師與臺灣工藝師展開合作,持續進行竹工藝新品研創,至2014年已累積至上百件。在文化部巴文中心與法國「手牽手」(Hand in Hand)設計協會共同的努力下,配合巴黎「設計師週」(D’DAYS),在巴士底設計中心展出臺法交流所開發出的70餘件作品。展覽期間,舉辦竹藝講座與二場次工作坊,成就了臺灣的竹工藝進入法國的主流社會,並獲得了許多正面的評價。

法國在工藝傳承、銷售與生活文化方面有兩個重要單位值得參考:LES COMPAGNONS DU DEVOIR (匠師成長陪伴協會)是一所訓練工藝人才的機構,受政府及民間企業的補助,新進學員以21歲以下為主,需接受7年的訓練學程,課程重視紮實及多元學習,除工藝技能外也加強它國語言的學習,因此學員常被分配到世界各國駐場學習,總共有27種專業的工藝技能班開設,總部設有學科教室、宿舍和餐廳。LA FONDATION DE COUBERTIN (顧拜旦基金會)與匠師成長陪伴協會是同一創辦人,但經費獨立運作,基金會占地約30公頃,其前身是一座古農場,在法式古堡建築裡,設有宿舍、餐廳、教室、展示室和工藝工廠,工藝工廠主要分為金工、石工和木工。藝術雕塑作品佈置於綠草如茵,樹木林立的廣闊庭園中,是一處景觀極佳的古堡。該基金會主要經費來源,為接受客戶的訂製生產,每一不同材質的工坊,各有約30名左右的工作人員,這些人力資源,多數源自於經過匠師成長陪伴協會訓練學成的學員或師傅。

綜觀這兩個單位,其訓練和學成後的出路是一貫性相連接的。另外基金會的主力材質集中在石工、金工和木工,也源自於大巴黎地區的歐式建築所需,因之,工藝的推動與保存,唯有根植於生活文化中。

圖11、(左)法國jes設計工作室和林建成合力完成之竹編椅
圖12、(右上)HAND IN HAND臺灣---巴黎展竹片彎曲材料講解
圖13、(右中)學員進行加熱彎曲  圖14、(右下)自由創作-金字塔型掛燈

四、日本工法:「功能性直根竹」邊坡防治

臺灣有地震、颱風,山區山崩、河岸潰堤、土石流等是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日本以栽種深根林木取代淺根性植物為坡地復育的執行方向,發現一種地下根僅垂直向下生長的蓬萊竹,其根部合軸叢生,生長異常茂盛,長度可達10公尺,約在五年內即能快速長成如竹樁、地錨般,可穩定淺層坡地、復育地表。經日本琉球大學等學術單位多年重覆驗證,已成功應用於淺層邊坡土石流的防治。

此蓬萊竹為百年前經日本先民由蓬萊仙島(台灣)經琉球引進至九州南部、鹿兒島等地,故取名為蓬萊竹。經過詳細比對後研判,證實蓬萊竹即為蓬萊竹屬八芝蘭竹。然而,此珍貴植物因不屬於經濟型作物而幾乎被砍伐殆盡,僅剩部份山區如陽明山國家公園、霧峰九九峰、高雄六龜等少部份區域仍可見其蹤跡。投入八芝蘭竹復育的楊淵龍先生歷經八年努力,成功復育並取商品名為「功能性直根竹」,通過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認證,栽種「功能性直根竹」可提高淺層坡地土壤的抗滑安全係數,進而達到防治土石流的目標。同時,其具有減碳、淨化水質與空氣、綠化環境、復育地表等多重優勢。

然而「功能性直根竹」應用推廣上仍遇瓶頸,希望認同此理念的社會賢達與有力人士共襄盛舉,復育此台灣原生種八芝蘭竹並分散植栽於易滑動的山路邊坡、湖岸邊等,以防治山崩、土石流、暴雨沖蝕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拯救山林、綠化國土。

圖15、(上)直根竹的根部垂直向下生長
圖16、(下左)直根竹可應用於邊坡坍方的防治
圖17、(下右)直根竹可應用於穩定河岸邊坡

五、臺灣竹會

臺灣竹會由一群關心竹子未來發展的朋友們組織而成,緣起於一段國際交流的經驗。2012年2月初,藍色經濟(The Blue Economy)及零浪費基金會(Zero Emission Research Initiative ZERI)創辦人,Mr. Gunter Pauli藍色革命(The Blue Economy)、藍色經濟—我的零浪費 (Zen and the Art of Blue),以及甘特寓言(Gunter’s Fable)等作者 ,應雲林故事人協會之邀,在雲林故事館舉辦一場座談會,分享他的團隊2000年在德國所建構世界上最大的竹建築的歷程。從中得到許多的啟發,並得知每3年一次的世界竹子年會 (World Bamboo Congress /WBC),將於2012年4月在比利時進行。

本會8位發起人,為了多了解有關竹子相關的發展現況與趨勢,決定一起前往比利時見學,見識到世界各國的愛竹學者專家們,對竹子的研究、應用(建築及藝術)、開發、保存,以及碳權與水土保持等領域的經驗與發展分享,也感受到世界各地對竹子相關的利用及培植的熱潮。反觀臺灣擁有原生的竹子物種,同時,又地處適合溫帶及亞熱帶栽種竹子的特殊生態區域,卻讓具有如此發展潛能的竹產業日漸凋零,缺少全方位利用與開發竹子的視野。有鑑於此,一群關心竹子未來發展的朋友們,在前臺大森林系教授吳順昭的號召下,進行整合臺灣竹產業資源及相關的發展現況,於2013年8月18日,共同組成非營利組織「臺灣竹會」。

目前會員含竹栽培/管理、竹研究/教育/文化、竹加工/工藝/文創、竹建築/工程/景觀四大類,有竹相關的研究學者、竹建築與工程技術專業、竹工藝師傅、栽植竹苗專家等產官民學界人士,共同致力推廣竹文化,並規劃、整合、執行及推動臺灣竹產業的各項創新發展活動與計畫。在會員的積極參與下,現已發行17期電子報,且和許多在地與國際資源串聯,每一個連結就像一塊塊拼圖,讓臺灣和比利時、日本、韓國、中國、印尼、美國、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澳洲、南非等國進行實質的文化交流與資源連結。

竹子是世界資源及環境永續的主要趨勢之一,臺灣應立足在地,放眼國際,持續關注世界竹產業動態,吸收各國經驗,同時也將臺灣累積的竹經驗、竹相關研發與世界分享,促進更多元、更寬廣的跨國、跨領域合作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