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竹的原鄉—新竹和平部落,體驗泰雅「富竹」智慧與生活


領域:參訪紀實 / 日期:2018-09-04

文、攝影/ 林宜潔

一到新竹縣五峰鄉的和平部落,馬上感受到高山舒爽的氣息。新竹縣五峰鄉是臺灣竹材的重要產地,也是臺灣原住民泰雅族的居住地。2004年通過農委會審核劃設和平部落休閒農業區,除保有泰雅族原始文化,現在也推出結合當地竹材的特色旅遊,旅客可以親手做竹筒飯、喝竹筒湯,甚至製作一把竹弓箭,享受充滿原民風采的竹林體驗。

原民女婿成立合作社,推廣原住民文化與竹鄉之美

根據林務局統計,全臺灣竹材八成五來自原住民保留地,其中以桃園縣復興鄉、新竹縣尖石鄉與五峰鄉為最大產區。五峰鄉海拔約1千公尺,除有豐富的竹材資源,也是臺灣原住民泰雅族的傳統居住地,生態多元、風景秀麗。2004年劃定設立的和平部落休閒農業區,佔地約300公頃,就在五峰鄉竹林村內。

竹林村因村內廣袤的竹林而得名,現任和平部落休閒農業區總幹事兼竹林養生村負責人,同時也是泰雅族女婿的郭文標表示,連和平部落算在內,竹林村共有三個泰雅族部落,常住人口約300人。和平部落佔地約500公頃,有將近一半面積都是竹林,泰雅族的生活跟竹林可說是密不可分。

2010年,為促進地方觀光與社區發展,郭文標與五峰鄉約50位部落居民成立竹林養生村合作社,在五峰鄉的上坪溪畔建立了竹林養生村的旅遊點,期望推廣在地部落旅遊體驗。


遊客一到達位於新竹縣五峰鄉的竹林養生村,就有竹子做成的禮砲相迎,在山谷間迴盪的禮砲聲別有趣味。

郭文標表示,一開始思考如何替部落尋找新活水,經費申請下來先拿去做地景營造,社區發展卻一直沒有起色,走了很多冤枉路。摸索了5年,從泰雅族祖先的傳統在地智慧出發,結合竹材應用與原住民文化保存。「2015年旅行社的訂單開始進來,我們才知道應該走對路了。」

竹林養生村目前已是和平部落休閒農業區的門面,不僅是旅遊服務中心,也是農產品運銷中心。2016年約有5千多位旅客造訪,去年來到6800人次,郭文標表示,今年遊客人數預計上看8千人。

自己的竹子自己伐,竹筒飯動手做,現煮竹筒湯,全是在地循環材料

上坪溪畔的祈福竹筒跟著風搖動發出聲響,遊客聞香而來,飢腸轆轆到達竹林養生村的用餐區。「來來來,大家可以拿竹籤去烤肉。」今天有20幾位遊客,熱熱鬧鬧,郭文標跟員工忙進忙出,較大的麻竹用來做竹筒南瓜湯,較細的桂竹則削成長竹籤,串上香腸、豬肉,遊客拿著就能圍著竹材燃燒的火堆,在溪邊直接開烤,很有野趣。

另一邊熱騰騰上桌的,則是剛剛遊客們親手製作,飄出陣陣香味的竹筒飯。竹筒飯同樣以在地桂竹為容器,裡頭有泰雅族的傳統主食,七分小米三分糯米,加上一些肉料,放進竹筒之後以鋁箔覆蓋,蒸煮約20-30分鐘,便能上桌享用,吃來有淡淡的竹香,吃完後桂竹洗乾淨,遊客還能帶回家作紀念。


用在地桂竹製作的竹容器,放入滿滿的餡料,就是一份充滿在地風情的竹筒飯,吃完還能拿回家紀念。(圖片提供/竹林養生村)

這些竹材料都是前幾天才去竹林裡砍來的,郭文標表示,部落裡資源不多,竹子是絕不匱乏。他解釋,因為山上比較潮濕,一次砍太多竹材回來儲藏可能會發霉。為了堅持利用當地資源,並且維持品質,每個禮拜跟員工都要上山小量砍竹,回來裁切、洗淨、晾乾,再給遊客使用。「竹籤、小米竹筒飯、跟麻竹的大竹筒湯用量最大,我們大概在3公頃的竹林循環砍伐,慢慢砍來用,竹子也能慢慢長回來。」

今年春天的桂竹筍季節,竹林養生村也首度舉辦桂竹季,帶遊客上山直入竹林體驗採竹筍的樂趣。郭文標說明,今年約有超過百名遊客來採竹筍,評價很好,明年春天預計再度舉辦。


麻竹比起桂竹較為粗大,適合拿來裝湯,今天煮的南瓜湯正在柴火上滾著。

「五峰獵人學校」傳承守護泰雅狩獵文化

郭文標指出,泰雅族是很強悍的民族,有豐富的狩獵文化,也是在地文化特色,為保存泰雅族的傳統,讓非族人親近了解泰雅族的文化,竹林養生村於2015年2月進一步成立「五峰獵人學校」,作為原住民文化復育保存的基地。

泰雅族是臺灣原住民第三大族群,因為游耕文化,每支部落平均三到五年就會另尋新地建立生活,傳統領域因而不斷拓寬。從南投縣仁愛鄉、臺中市和平區、苗栗縣泰安鄉、新竹縣五峰鄉、尖石鄉、桃園市復興區、臺北市烏來區甚至宜蘭縣南澳鄉,都有泰雅族的傳統生活領域。

「文化是我們的根。」郭文標表示,文化傳承必須讓回到山上的泰雅族年輕人做自己驕傲的事情,他邀來中生代泰雅族人張傳枝擔任五峰獵人學校的校長。原本擔任軍人,回鄉已20年的張傳枝,訓練了4位泰雅族的青年種子教官,將泰雅的狩獵文化,如製作竹弓箭、射箭、或者製作捕捉獵物的陷阱等,串連成具在地特色的遊程。


新竹縣五峰鄉也是泰雅族的原鄉,學習射箭是泰雅族男子成年禮之一。圖中泰雅族青年也是竹林養生村的教官,正在教導遊客如何使用弓箭。

這一天,五峰獵人學校的教官領著遊客進入獵人學校,吆喝大家上場體驗射箭,練習打獵的技巧。「學會打獵跟製作弓箭是泰雅族男子15歲前的成年禮。」張傳枝解釋,只要砍下桂竹,用車床量好尺寸裁切,加上幾條繩索,一把竹弓箭就能輕鬆製作完成。

張傳枝說明「我們祖先長期在山中游耕,發展出兩種狩獵方式,一種是帶工具主動出擊,另外一種就是製作陷阱守株待兔。」他就地取材,熟練展示用竹子製作卡榫的飛鼠陷阱。「啪」一聲,陷阱瞬間束起,如果有飛鼠經過,當下就成為獵人的囊中物。


泰雅族善用在地竹材,設計出符合飛鼠習性的機關,以充沛的在地智慧製作捕捉飛鼠的陷阱。

盼以竹材傳承原民文化,創造部落青年回流

展現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結合竹林體驗,推廣在地旅遊就能成功了嗎?郭文標坦言,原鄉產業發展本來就不好做,就業機會一直流失,部落剩下老人家居多。他表示,為鼓勵部落年輕人回流,竹林養生村目前雇用6位員工都是回鄉就業的在地原住民。

郭文標指出,當初成立合作社就是想創造就業機會,年輕人肯回來,在地社區發展才有人接棒。「休閒產業發展應該是一個對的發展方向。」他強調,凝聚共識跟人才培訓都是最具挑戰的部分,目前休閒農業區開始跟新竹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合作,「他們那邊可以負責培訓人才,教餐飲、編織等等技能,我們可以提供就業的實戰場域。」

對於未來目標,郭文標表示,「我們已經在向南投竹山的前輩取經。」考量村內的竹林資源豐富,他說明,目前推展的原民竹藝體驗較為片段,希望能發展桂竹文化園區的概念,設計出更完整的遊程。比如製作較大型的竹材加工如竹家具等等,一方面提高竹材價值,活絡部落經濟,也讓來訪的遊客有更完整的竹林旅遊體驗。

(本文與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國產竹材產銷供應鏈建構與技術推廣計畫」 合作刊登、計畫執行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